当前位置:曲阳一中>> 教师园地>> 课件教案>>正文

关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思考

2010年10月04日 09:34
来源:本站原创


一、权衡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利弊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是素质教育和世界未来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教学媒体的运用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媒体使用得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益。反之,媒体使用不合理,则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益,而且造成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媒体使用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目前,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处在发展期,多媒体语文教学尽管还受设备条件、教师素质、制作素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我们绝不能将其扼杀在摇篮中。我们必须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身体力行,用不断完善的态度,去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把语文教学的改革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一)多媒体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把多媒体引进课堂,增强语文效果,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几点好处。
1、提供大量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宽语文教学渠道,教师可多次呈现教学信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如一教师在上《长征》这课时,课堂伊始,大屏幕上出现一段长征的录像,在纷飞的大雪中,在冰冷的铁索桥上,红军不怕艰难的大无畏精神把学生带回了那段学生不甚熟悉的历史。学生有了这种信息,再让他们谈感受,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征路线图,简介长征情况,使得一首简单的七律诗有了更多的内涵。
多媒体可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及的。在传统教学中,由于班级集体授课、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还可根据需要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大量的优秀作品可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烘托课堂气氛。
语文教材是训练语言文字的主要凭借。作为语言文字典范的课文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缺少生活体验和情感基础,理解起来尚有一定困难。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易于表现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还原作品的本来面目。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
3、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增进了个人潜力的发挥。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乐学,好学,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刺激学生感官,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
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一样,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束缚学生的想象力。
在公开课上,几乎每节课都用到多媒体课件,而这些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好的。事实上,多媒体课件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思维的空间受到了限制,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再者,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就没有了思考空间,实际上是束缚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文字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语言文字构筑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通过语言文字的精彩描述,可给予他们无限的遐思。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直接呈现,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哈姆雷特只剩下电视屏幕上的一个形象,不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①,它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
2、忽视对文本的感悟。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作者往往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爱憎、褒贬、取舍、抑扬等情感。许多时候作者的见解、意愿含而不露,隐藏其中。文本阅读就是通过不断地感知、品味、比较、思考、探究来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语文教学是个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体会、品析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多媒体这种间接方式而获取的知识,极易渗入多媒体课件制作者或选择者个人的认识甚至偏见,使学生不容易看到文章的本来面目,同时,多媒体的“先入为主”的特点,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现在有些语文课,用课件中的范读代替了学生的读书,我们发现学生读书声少了。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大多时间在看课件,课件中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视频、动画、大段的文字,使学生们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就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不能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挖掘,提供背景性知识等方法探究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根本就谈不上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3、淡化师生情感的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是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师生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主持人。在对话中,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多媒体的参与,更多的是教师与电脑的交流,学生与课件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就少了。我们教学一贯注重言传身教,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不能为了追求视觉上的效果,而淡化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总之,只有教师和多媒体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自我封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语文教学变得更生动。
二、把握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分量
那么如何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有如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适度使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在这几方面,就要求学生要多读、多想、多写、多说,教师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一定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适度使用多媒体。
2、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辅助教学。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其认知还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考虑这些特点,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来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注意事项
1、多媒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导”,过分突出多媒体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必要的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学生只能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知识的容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语感能力缺少应有的土壤与养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缺少应有的思维与语感训练,其语文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因此,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和热情。
2、多媒体语文教学应注意课堂的容量。
多媒体语文教学可以节省许多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把自己在备课中所搜集到的方方面面的材料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唯恐有所遗漏。课堂的信息量大得惊人,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真正接受,有走马观花的感觉。而有的教师虽有留给学生必要的读书、思考和讨论时间的愿望,但因担心不便有效控制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就按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程序依次进行教学。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导致学生消化不良。一节课下来,虽然教学节奏快,程序安排紧凑,可静下来想一想,学生的收获又有多少呢?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就要求学生要有与先进设备相匹配的学习速度。但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若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不加节制地展示各类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眼花缭乱的“狂轰滥炸”,势必造成课文学习材料的堆砌,学生穷于应付,被动接受,根本无暇思维,更谈不上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因此,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3、多媒体语文教学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在多媒体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由于一些老师偏解了新课程的理念,课件一出示问题,就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不是同桌讨论就是小组合作,气氛显得异常热烈。有些思维敏捷的同学很快便要举手回答,而绝大部分反应慢的同学还未来得及深思,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再遇难题时,他们便会附和于人,只听别人分析讲解或干脆不加思索,养成懒惰习惯,以致思维缓慢,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然后再相机组织他们讨论。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或达到答案的“边缘”,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再者,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要求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畅所欲言,各圆其说就行。
4、多媒体语文教学应根据内容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教材的特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不考虑教材的内容,一味地强调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动听的声音,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上,就会忽视对文本的理解。况且,有一些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需要多媒体,如果硬要和多媒体扯上关系,既浪费了时间,又消耗了精力,学生又得不到应得的知识,所以多媒体语文教学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安排,让语文教学在多媒体的参与下而显得更加绚烂。
总之,语文堂教学与多媒体要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让多媒体的精彩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教学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学记》中也有“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我们今天所说撰写教学后记,就是指回顾检查自己教过的课,写出教学分析,找出不足,久而久之便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后记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对这一环节,应与备课、上课一样,一丝不苟,认真回忆该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有可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对知识、技能、技巧等缺漏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长期坚持,不仅能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撰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更为有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后记,在课前就写在了备课笔记上,也有的教师只写几笔,就了事,没有什么东西。那么如何撰写教学后记哪?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讲课中“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段。言简意赅,即“精”。

二要“紧”即及时,有时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所以最好是在授完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如果时过境迁,在追补记忆,效果就相差甚远。因为灵感只是一瞬间,情消意散,灵感就不“灵”了。

三要“重”即重点突出。写教学后记,要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在课前备课时要按预先打算进行,在教学上要搞点什么研究探索,事先有个考虑,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注意,留神在写教学后记时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实验项目,应重点记录,使其成为再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如劳技课中的试验教材《室内花卉栽培技术》中的“蟹爪兰的嫁接繁殖”教师通过录像先介绍嫁接方法,然后让学生实践,并让学生总结嫁接步骤,这一教法是成功的,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那么就可以记录下来,并总结这一教法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改进。对于日积月累的大量“教学后记”材料,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摸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要“全”即全面。写教学后记,要把内容记录完整。大致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教材。写教学后记时,要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标、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材中的思想内涵的挖掘是否深透、教学时间安排、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自己的素质有无欠缺、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备课的设想有无差距等等原因分析。

(2)教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手段选用是否合理、科学,是否有启发性、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组织教学上是否宽严适度(如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学生的不同意见等),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的时机处理是否得当等等。

(3)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要写好教学后记,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反映和建议,搞好调查研究, 摸索学生的思想,不断探索该时代的学生心理特征。

(4)学习有关的业务材料,以丰富自己头脑,提高理论水平。

(5)写点滴体会。通过教学后记的编写,把零散的经验教训积累起来,便能形成宝贵的经验。

正如朱熹所说:“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事物。”这句话是说:孔子平时教弟子之言,似乎非常细碎,各不相干,但积久之后,就会感到这些零星的东西交织编串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学会归纳总结。我们在教学之后,编写教学后记,每一节课的教学后记都是零散的体会和经验教训,久而久之,这些点滴的经验教训和体会,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规律,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善于总结经验的人,都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什么是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
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反思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的,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的教学观”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依次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不转变,只是对行为加以矫正,当然这对行为也起修正作用,但是,往往原有习惯化的不合理行为还会经常出现。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拥有和改善,反对和批判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中只注重对教师的一般性知识的传授,如对公共知识、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的占有和相应学历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实践证明, 凡善于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 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
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 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
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 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三、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
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探索式、讨论式、自学式等等操练样样俱全,加上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在实际教学中能够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好多教师还是凭着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当然,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可能存在一个标准的模式,因为反思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反思只能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而在可能的条件下展开。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现把反思类型和反思方法结合在一起作简要介绍。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4]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后的重新构建
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的重新构建。教师构建自己的认识方法,构建自己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理解, 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
能够比较客观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 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然后寻找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真正地做到对教学的客观评估。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学生, 并且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动建构过程中,
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是相辅相成, 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只有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成功地建构自己。
回答者: hxj鼠 - 一级    2009-1-9 18:48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讲课中“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段。言简意赅,即“精”。

二要“紧”即及时,有时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所以最好是在授完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如果时过境迁,在追补记忆,效果就相差甚远。因为灵感只是一瞬间,情消意散,灵感就不“灵”了。

三要“重”即重点突出。写教学后记,要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在课前备课时要按预先打算进行,在教学上要搞点什么研究探索,事先有个考虑,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注意,留神在写教学后记时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实验项目,应重点记录,使其成为再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如劳技课中的试验教材《室内花卉栽培技术》中的“蟹爪兰的嫁接繁殖”教师通过录像先介绍嫁接方法,然后让学生实践,并让学生总结嫁接步骤,这一教法是成功的,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那么就可以记录下来,并总结这一教法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改进。对于日积月累的大量“教学后记”材料,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摸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要“全”即全面。写教学后记,要把内容记录完整。大致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教材。写教学后记时,要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标、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材中的思想内涵的挖掘是否深透、教学时间安排、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自己的素质有无欠缺、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备课的设想有无差距等等原因分析。

(2)教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手段选用是否合理、科学,是否有启发性、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组织教学上是否宽严适度(如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学生的不同意见等),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的时机处理是否得当等等。

(3)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要写好教学后记,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反映和建议,搞好调查研究, 摸索学生的思想,不断探索该时代的学生心理特征。

(4)学习有关的业务材料,以丰富自己头脑,提高理论水平。

(5)写点滴体会。通过教学后记的编写,把零散的经验教训积累起来,便能形成宝贵的经验。

正如朱熹所说:“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事物。”这句话是说:孔子平时教弟子之言,似乎非常细碎,各不相干,但积久之后,就会感到这些零星的东西交织编串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学会归纳总结。我们在教学之后,编写教学后记,每一节课的教学后记都是零散的体会和经验教训,久而久之,这些点滴的经验教训和体会,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规律,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善于总结经验的人,都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什么是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
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反思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的,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的教学观”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依次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不转变,只是对行为加以矫正,当然这对行为也起修正作用,但是,往往原有习惯化的不合理行为还会经常出现。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拥有和改善,反对和批判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中只注重对教师的一般性知识的传授,如对公共知识、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的占有和相应学历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实践证明, 凡善于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 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
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 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
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 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三、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
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探索式、讨论式、自学式等等操练样样俱全,加上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在实际教学中能够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好多教师还是凭着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当然,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可能存在一个标准的模式,因为反思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反思只能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而在可能的条件下展开。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现把反思类型和反思方法结合在一起作简要介绍。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4]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后的重新构建
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的重新构建。教师构建自己的认识方法,构建自己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理解, 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
能够比较客观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 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然后寻找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真正地做到对教学的客观评估。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学生, 并且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动建构过程中,
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是相辅相成, 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只有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成功地建构自己。

 

相关新闻:

频道栏目

名师风采

课件教案

教师论文